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汉阙漫漫隐官道:东汉二百年政争与兵事(四册全)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108.90购买纸书

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5

作       者:王俊钟

出  版  社: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4-06-01

字       数:87.4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本书以《资治通鉴》所记载的西汉后期至东汉末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斗争事件为主线,并参照了《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中的有关人物传记,把分散的、碎片化的历史事件,按照历史逻辑和时间顺序连缀起来,试图复原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与后果,使这些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丰满与鲜活起来,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br/>
目录展开

总目录

汉阙漫漫隐官道:东汉二百年政争与兵事.一

前言

从宣帝到王莽

1 西汉后期的政治偏差和全面衰微

一、汉宣帝的失败:选了“易欺而难悟”的接班人

二、汉元帝的无能:选了“不以为能”的接班人

(一)汉元帝把父皇给他配备的辅政班子整散了、整惨了

(二)“柔仁好儒”,盲目崇拜并重用儒生

(三)任性妄为,宠信和重用宦官

(四)选拔“不以为能”的儿子为接班人,给国家造成不赀之损

三、依靠外戚的汉成帝:“违道纵欲,轻身妄行”

(一)重用外戚,排斥皇族中的贤者和非皇族才俊

(二)斥巨资兴建陵墓,挥金如土

(三)招赵飞燕姐妹入宫,成帝死在赵昭仪床上

四、对祖母“所欲辄随”的汉哀帝,大搞利益输送

(一)为谋取尊号,定陶太后干倒四位持反对意见的大臣

(二)肥水不流他人田,傅丁外戚家天下

(三)厚宠小帅哥董贤,被朝中大臣群起而攻之

2 王莽的政治阴招和爬升轨迹

一、初露锋芒,政治手腕老辣

(一)善结名士,对待伯叔“曲有礼意”

(二)阴招初使,干掉政治对手之后被“拔出同列”

(三)力维靠山,惹恼定陶太后坐了三年冷板凳

二、辅政才能:既打又拉,维护和扩大手中权力

(一)哀帝死亡与王政君走上前台

(二)王莽掌权后实施政治清算

(三)隔离平帝亲属,屠杀“所恶者”和“不附莽者”

(四)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五)形塑高手: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

(六)大肆封赏皇族、遗老和功臣子孙

(七)厚待太皇太后身边之人,遮其视线,便于专权

三、摄政时期:“色仁行违”,毒杀平帝,自成真帝

(一)毒杀平帝,立刘婴为嗣,以假皇帝之名把持朝政

(二)暴露真面目,全国上下群起而攻之

(三)制造多种符命,编造始祖,终将假皇帝变成真皇帝

(四)大面积调整人事,更改地名、机构名和官名

(五)改革币制、土地制度和税收

(六)刚愎自用,成了孤家寡人

(七)野心勃勃,不惜伤害和杀戮家人

3 汉末农民起义与王莽的末日

一、绿林军和更始政权的建立

(一)绿林军蓬勃兴起,合兵攻莽,打赢“蓝乡之战”

(二)新市兵和平林兵力挺刘玄称帝,李轶拱火刘玄杀死刘

(三)昆阳之战重创莽军主力,凸显刘秀军事指挥才能

(四)绿林军攻进长安,斩杀王莽,新朝灭亡

(五)更始政权迁都长安,大肆封赏“功臣”,日夜宴饮

二、赤眉军推刘盆子为皇帝,收降更始帝刘玄

(一)吕母率领的海曲抗莽起义

(二)樊崇在莒城发动起义,在同莽军的斗争中不断壮大

(三)赤眉军通过抽签方式选十五岁的刘盆子为帝

(三)赤眉军攻入长安,更始帝刘玄向赤眉军投降

三、王莽的倒行逆施给了绿林军和赤眉军崛起的机会

(一)制作“威斗”震慑起义军,自诩可成仙升天

(二)大规模征兵征税,“博募有奇术,可以攻匈奴者”

(三)不了解农民起义的真正原因,主观臆断瞎指挥

(四)大敌当前,斥巨资盖“九庙”,“捐粮”换官征劳役

(五)众叛亲离,孤注一掷,煞费苦心挥戈退日

4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一、刘秀将陷于停滞的地方工作运转起来

二、刘秀攻克邯郸,杀死冒牌皇帝王郎

三、刘秀运用军事智慧平定铜马军等武装力量

(一)派遣吴汉、耿弇征调幽州兵马,成果卓著

(二)打败铜马、高湖、重连武装力量,收编降兵数十万

(三)打败赤眉军别部,杀死更始政权的大将谢躬

四、刘秀兵分三路攻击更始政权,战果累累

(一)刘秀率领吴汉等将领剿灭逃至河北的“小杂牌”

(二)寇恂、冯异护卫河内,拿下洛阳后扫荡割据势力

(三)邓禹率军夺取关中未果,冯异一举扭转被动局势

五、刘秀在鄗县被拥立为帝,东汉王朝扬帆起航

汉阙漫漫隐官道:东汉二百年政争与兵事.二

从中兴走向衰微

1 光武中兴的主要政治举措及其成效

一、选好配强朝廷重臣和郡守

(一)重用“老干部”卓茂

(二)越级提拔第五伦

(三)用好用对治乱高手郭伋

(四)安排任延镇守边远郡

(五)建立和谐融洽的君臣关系

二、树立祭遵为百官楷模

(一)先后剿灭张满、邓奉、张丰、彭宠武装叛乱

(二)在讨伐公孙述、隗嚣等军阀残余势力中再立新功

(三)大力弘扬祭遵精神

三、加强吏治建设,保持郡县主官和基层官吏相对稳定

(一)并县减官,减轻国民养官负担

(二)保持州牧郡太守相对稳定,增加各级官吏的俸禄

四、削弱三公实权,重建监察机构

五、提振百姓信心,抓好稳定和民生

(一)兴建太学、复兴儒学

(二)实行“柔政”,平反冤狱,解放奴婢

(三)减税降赋,降低农民生产成本

(四)核清耕地亩数和户口底数,严惩营私舞弊官吏

(五)对自然灾害中的死难者和社会弱势群体实行救助

(六)大力倡导和推行薄葬

2 明章之治:汉明帝、汉章帝的政治作为

一、“顾重天下,以元元为首”

(一)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二)为督促官吏抓好农业,章帝创建了巡视调研制度

(三)注重发挥三老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四)对老根据地元氏实施政策倾斜,免除灾区赋税

二、大力倡导和推行儒学,重视文武百官思想建设

(一)组织文武百官开展理论学习,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

(二)明帝专门开办贵族学校,用儒家思想改造外戚子弟

(三)瞻仰孔子故居

三、所立皇后薰莸有别

(一)明帝选立品行高尚的马彤为皇后,减少了很多麻烦

(二)章帝将心胸狭窄的窦贵人立为皇后,平添了许多烦恼

四、明帝和章帝在朝政建设和吏治建设上的异同

(一)明帝建立定期汇报制度,章帝完善选官考官办法

(二)明帝坚持先帝定下的规矩,并对皇子分封进行限制

(三)章帝对外戚封官赐爵,破坏了先帝的初心和规矩

五、重视发展民生事业

(一)明帝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一百五十个县受益

(二)章帝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百姓生育

六、重视加强边疆建设,打击镇服北匈奴

(一)汉明帝派遣军队讨伐北匈奴,在伊吾卢设宜禾都尉

(二)章帝妥善处理南、北匈奴之间的麻烦事

七、发挥使者班超的重要作用,恢复与西域诸国的关系

(一)明帝派遣班超出使鄯善国,使其臣属汉朝

(二)明帝派班超出使于阗国,拔掉西域南道上的钉子

(三)明帝派班超出使疏勒国,拔掉西域北道上的钉子

(四)明帝派遣军队平定车师,重新设置西域都护

(五)章帝继承明帝的西域政策,继续发挥班超的重要作用

八、章帝对明帝时期的“楚王刘英之狱”一案进行纠正

3 外戚政治的失败与和帝亲政后的主要政务工作

一、外戚大臣窦宪把持朝政大权,以权谋私胡作非为

(一)建立起窦太后摄政、外戚大臣窦宪掌权的政治体制

(二)窦宪杀人后被派去讨伐北匈奴,获胜后升任大将军

(三)坚守正道的大臣同专权跋扈的窦宪进行斗争

二、和帝与宦官郑众等除掉窦氏集团

三、和帝亲政后的政治作为

(一)处理好窦氏问题、自己身世问题和母族冤案问题

(二)重视赈灾,关注民生,要求各级官吏勤政为民

(三)组织开展儒学理论研讨,改进对博士的考察方式

(四)减轻岭南地区进贡负担,关怀边郡官吏升迁

(五)废黜善妒的阴皇后,立知书达礼的邓贵人为皇后

4 “太后政治”“奶妈政治”和“宦官政治”

一、在多灾多难时期,邓太后扛起治理大国的重担

(一)在用人上,提拔和依靠娘家四兄弟

(二)频繁调整三公,三公混天度日

(三)周章密谋政变,因消息泄露而自杀

(四)邓太后亲自审理有关案件,产生了良好的政治影响

(五)采取积极措施,着手解决崇儒之风日趋淡化问题

(六)大力裁减皇宫消费支出,督促地方官员抓好赈灾工作

(七)为平息“四夷外侵,盗贼内起”,付出高昂代价

(八)邓太后攥着皇权不肯移交,安帝和一些大臣心怀不满

二、安帝对邓氏家族进行政治追杀,“外戚政治”瓦解

三、安帝亲政后的“奶妈政治”和“宦官政治”

(一)安帝启用“直道”和“隐逸”之士效果不佳

(二)安帝的“奶妈政治”“宦官政治”和新的“外戚政治”

(三)安帝被内宠蒙骗

(四)安帝亲政后一直没有进入角色

5 从少帝到质帝时期的政治斗争

一、安帝死后帝位继承的政治风波

(一)阎太后立幼儿刘懿为帝,诛灭安帝的内宠和外戚

(二)在拥立新帝问题上,外戚与宦官相斗

(三)顺帝赐封“十九侯”,提拔厚赏以前的支持者

二、顺帝即位初期的政治斗争

(一)罢免依附于“阎家店”的老臣,提拔了一批反阎新贵

(二)司隶校尉虞诩打倒了顺帝身边卖弄权势的宦官张防

(三)顺帝徙封十九侯

三、顺帝的政务工作一善而足,大多在误区里运行

(一)重修太学校舍,注重提拔任用精通儒家经典的人才

(二)欲按左雄提出的思路改革吏治,却被宦官挡住

(三)重走先帝宠信、依靠和厚待外戚的老路

(四)郎顗以解说灾异为名,对顺帝进行劝谏

(五)为奶妈、宦官封爵,频繁提拔外戚

(六)忠臣义士披露外戚、宦官及其党羽的罪行

四、外戚大将军梁冀的“跋扈政治”

(一)皇甫规因揭露和批评朝廷政治腐败而被陷害

(二)李固、种暠、杜乔等不迎合梁冀遭忌恨

(三)梁冀毒杀质帝,与宦官联手同忠臣搏斗

6 桓帝的拙政

一、外戚大将军梁冀整死爱国忠臣李固和杜乔

二、梁太后结束摄政生涯

三、梁冀把“跋扈政治”与“腐败政治”玩在一起

(一)专权擅势把持朝政

(二)凶暴放肆惨无人道

(三)贪赃枉法肆无忌惮

(四)针对梁冀的罪恶行径,一些官吏进行抵制和斗争

四、桓帝依靠宦官力量铲除外戚梁氏集团

五、对宦官和新外戚等封官赐爵,打击迫害劝谏大臣

六、征聘隐士工作不成功,整顿吏治小有成效

七、大批忠臣向宦官势力发起猛攻

(一)兖州刺史第五种与五侯之首单超及其侄单匡进行斗争

(二)朱穆两次劝谏失败,滕延依法办案却被免官

(三)杨秉、韩 运用弹劾武器重创宦官势力

(四)李膺处斩张让的弟弟,宦官势力开始“反坐”

(五)地方官员同宦官做斗争,桓帝充当宦官的保护伞

八、太学生“清议”和首次“党锢之祸”

(一)桓帝时期的两次太学生请愿活动都取得了胜利

(二)首次党锢之祸,大批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被禁锢

九、桓帝沉湎于酒色,荡然肆志

7 灵帝时期的宦官政治和没落政治

一、辅佐大臣窦武、陈蕃被宦官诛杀

二、党锢之祸又起,大量士人被杀害

三、宦官当权滥捕滥杀,灵帝亲政滥擢滥罚

(一)为搜捕政治犯,逮捕关押众多吏民

(二)宦官王甫将渤海王刘悝满门抄斩

(三)灵帝提拔了一批“文学之士”和“宣陵孝子”

四、大臣与宦官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五、灵帝公开卖官,“聚钱以为私藏”

六、张角发动黄巾起义,被朝廷军队镇压下去

(一)张角发动黄巾起义,灵帝丧失遏制良机

(二)军队将领在前方作战,宦官在后方陷害忠臣良将

汉阙漫漫隐官道:东汉二百年政争与兵事.三

东汉末期的军阀混战和傀儡政治

1 汉季失权柄:献帝先后被董卓、王允、李傕所控制

一、与外戚争斗中宦官蹇硕被杀,外戚互斗中董氏惨败

二、与宦官争斗中外戚何进被杀,与军阀争斗中宦官败亡

三、董卓称霸朝廷,强力推行“军阀政治”

(一)废黜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二)组建统治团队,配备“三公”和大司马

(三)彻底平反“党人”,拉拢受排挤之士

(四)强行迁都长安,以躲避诸侯围攻

四、王允运筹帷幄候时机,吕布出戟杀董卓

五、李傕反攻长安获成功,诛杀王允控献帝

(一)未安抚董卓旧部,致使军心不稳

(二)处死名臣蔡邕,对凉州兵产生负面影响

(三)未处理好与吕布的关系,逼反董卓旧部

(四)派遣胡轸、杨定劝退董卓旧部却适得其反

2 军阀混战 天下大乱

一、袁绍打败韩馥、公孙瓒,成功掌控四州

(一)“酸枣会盟”,风刮一阵

(二)欲立新帝,刘虞不应

(三)耍公孙瓒,忽悠韩馥

(四)公孙瓒诛杀刘虞,袁绍消灭公孙瓒

(五)袁绍控制北方四州,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

二、袁术、曹操、吕布的起步之初

(一)袁术起步时运气不错,幸得天下第一大郡

(二)曹操陈留起兵,荥阳汴水之战出师不利

(三)吕布逃出长安后四处流浪,各路军阀谁也不肯收留

三、曹操打败吕布夺回兖州

(一)打破黑山军,喜获东郡

(二)成为兖州刺史,收降三十万黄巾军

(三)血洗徐州,徐州牧陶谦向田楷、刘备求救

(四)陈宫、张邈密谋引吕布入兖州

(五)曹操率军奋力苦战夺回兖州

四、刘备遭袁术、吕布两面夹击,损失惨重

五、孙策初辟江东土

(一)孙坚“戎马一生不余力”,赢得身前身后名

(二)孙策夺得江东土,如若生尘便扫除

3 军阀争夺汉献帝 曹操赢得战略先机

一、李傕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重重

二、献帝东归坎坷路,九转功成回洛阳

(一)郭汜胁迫献帝定都郿地,“薄云菲菲不成雨”

(二)李傕、郭汜、张济联手打败杨奉等,献帝抵达安邑

(三)献帝历经千难万苦终于回到洛阳

三、袁绍两次拒迎献帝,错失政治先机

四、曹操迎接献帝,赢得政治优势

(一)以各种借口打击政治异己,赐封护驾有功的大臣

(二)迎献帝入许县,改许县为许都

(三)重用谋士荀彧为侍中并代理尚书令

(四)支持新任许都地方官公正执法

(五)抓好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

(六)实力不济缓出手,暂且安抚筹良策

4 曹操发起战略总攻 受降张绣擒杀吕布

一、收拾护送献帝东归的西部军阀

二、三次讨伐张绣,终将张绣收入麾下

三、袁术不攻自破,逆势称帝后不久病死

(一)逆势称帝,不得人心

(二)与吕布结亲失败,与杨奉、韩暹合击吕布被策反

(三)袁术把家底折腾光后穷困潦倒而死

四、曹操率军攻打吕布,吕布兵败被处死

5 曹操平定北方

一、袁绍攻打曹操前的战略谋划和准备

(一)攻打曹操前,谋士班子发生争执

(二)争取外援犹如水底捞月

(三)坐失攻打许都之良机

二、曹操与袁绍的“白马之战”和“长坂坡之战”

(一)袁绍发布《为袁绍檄豫州文》,打响攻击曹操的舆论战

(二)“白马之战”,曹军斩杀袁绍麾下猛将颜良

(三)“长坂坡之战”,袁绍的另一位猛将文醜战死

三、官渡之战重创袁军主力

(一)平息许都以南地区反叛力量

(二)打赢官渡之战,实现战略转折

四、曹操将分崩离析的“袁家军”斩草除根

(一)袁家兄弟内讧,曹操借机夺得黎阳、邺城和周边四县

(二)“南皮之战”,曹军斩杀袁谭、收取青州和冀州

(三)果断出手夺取幽州

(四)攻破壶关,拿下并州

(五)曹操率军北伐,消灭乌桓和“二袁”

6 曹操、孙权、刘备在南方的争夺

一、孙策被暗箭射杀,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陨落

(一)孙策铺谋设计,夺得庐江郡

(二)孙策神机妙用,智取豫章郡

(三)孙策被仇敌暗箭射亡

二、孙权继任孙策的事业,逐渐稳定局势

(一)张纮化解曹操伐吴图谋,周瑜劝说鲁肃留在东吴

(二)孙权处死李术软禁孙辅,立威江东

(三)孙权平定山越叛乱和丹阳郡变乱

(四)孙权消灭黄祖及其水军

三、刘备在刘表的鼻子底下谋划自己的霸业

(一)刘表对刘备投靠表面欢迎内心提防

(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三)刘琮把刘表留下的地盘献给了曹操

(四)“长坂坡之战”,曹操击败刘备

四、孙刘结盟打赢赤壁之战

(一)孙刘结盟,共抗曹操

(二)赤壁之战一把火将曹操的残兵败将送回北方

汉阙漫漫隐官道:东汉二百年政争与兵事.四

三国的雏形及其初步发展

1 曹操西伐南征,试图统一全国

一、曹操巡视合肥,把庐城打造成桥头堡

二、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抢占人才高地

(一)一发“求贤令”

(二)二发“求贤令”

(三)三发“求贤令”

三、曹操发布《述志令》,对舆论围攻进行破解

四、西凉主要军阀发展过程及曹操首次率军西伐

五、曹丕镇压田银、苏伯叛乱,马超、韩遂被击败

(一)曹操在立嗣上狐疑不决,考验各方的政治智慧

(二)在曹丕的指挥下,田银、苏伯造反被镇压

(三)马超袭夺凉州,杨阜、姜叙将其打败

(四)夏侯渊剿灭杂牌势力,击败西部军阀韩遂

六、首次“濡须之战”后,曹操着手建立魏国

(一)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曹魏便着手立国

(二)曹操正式组建国家机构,任命朝廷重要官员

(三)献帝屡次提升曹操的政治地位

七、曹操二次西伐,收复张鲁所统治的汉中

八、曹操晚年五战两败,历经三次内叛

九、曹操病逝,曹丕先当王后称帝,刘协退位

十、曹丕三路大军伐吴地,但见“归马识残旗”

(一)东路“洞口之战”,曹军先胜后败

(二)中路“濡须之战”,曹军大败亏输

(三)西路“江陵之战”,曹军攻城未克

(四)曹丕欲再次伐吴,因长江结冰而作罢

(五)曹丕去世,曹睿即位

2 官渡之战后,刘备开始发家

一、刘备轻取荆南四郡,又找孙权借得荆州

二、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刘备趁机拿下益州

(一)刘璋被张松忽悠,遣使迎接刘备入蜀

(二)刘备率军占领葭萌,攻取多城后包围成都

(三)刘璋被围,献城投降

三、刘备多措并举,苦心经营益州

(一)才尽其用,海纳百川

(二)虚心纳谏,不侵民利

(三)加强法治,严法治蜀

四、张鲁献地降曹,刘备攻杀夏侯渊夺得汉中

(一)曹操亲率大军攻打汉中,张鲁等军阀因惧而降

(二)刘备攻打汉中前期不顺,后击杀曹将夏侯渊

(三)曹操欲夺回汉中未能如愿,刘备将汉中收入囊中

五、关羽试图拿下樊城,孙权趁机占领南郡

(一)吕蒙以和平手段夺得荆南三郡

(二)曹操攻打汉中,刘备向孙权求和

(三)关羽进攻樊城,斩杀庞德并“水淹七军”

(四)曹军解围樊城,吕蒙夺得南郡并斩杀关羽

六、刘备再夺两郡,先在沔阳称王后在成都称帝

(一)拓土两郡,鸡飞蛋打

(二)刘备在沔阳自称汉中王,建立独立王国

(三)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

3 东吴的南延与西扩

一、孙权两次围攻合肥皆不能克

(一)刘馥打下良好群众基础,孙权首次攻庐不克

(二)孙权二次伐庐,被张辽打得丢盔弃甲

二、孙权乘交州内乱派步骘控制五岭以南

三、再次平定山越叛乱,迁都建业并建设濡须坞

(一)贺齐平定山越叛乱,彻底打掉作乱团伙

(二)迁都建业,以利西扩

(三)建设濡须坞,防范曹操攻吴

四、两次“濡须之战”,曹操均未攻入东吴

(一)首次“濡须之战”,曹军只攻破东吴江西大营

(二)第二次“濡须之战”,曹操获得名义上的胜利

五、东吴在扬州和荆州的夺获

(一)“皖城之战”,孙权从曹操手中夺回庐江郡

(二)消灭关羽,将刘备势力赶出荆州

六、孙权稳住魏国,魏文帝封孙权为吴王

七、吴蜀两国敲定地盘,刘备欲夺失地梦碎夷陵

八、孙权称帝,吴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后记 汉阙漫漫隐官道

累计评论(条) 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