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养育具有成长心态的孩子:蜥蜴-狒狒-猫头鹰育儿法电子书

权威度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作者全新力作。 作者从BBC资深记者、知名纪录片制作人转战心理健康领域,首创“蜥蜴、狒狒、猫头鹰”育儿法,将前沿的脑科学研究与心理专业巧妙融合。 需求度 本书适合谁读? 孩子处于5-12岁这一黄金成长期,想挖掘孩子成长潜力的家长。希望引导孩子,有效应对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考验与挑战。 内容特色 将复杂的大脑发育阶段通过三种小动物来行生动讲解。“蜥蜴”代表“生存脑”:一切来自于应激的、本能的反应,保障孩子的生存安全。“狒狒“代表“情绪脑”:和孩子的社交、成长记忆、语言,“猫头鹰“代表“智慧脑”:具备理性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想象力和学习能力。

售       价:¥

纸质售价:¥26.60购买纸书

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4

作       者:凯特·斯维尔顿

出  版  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7-01

字       数:16.2万

所属分类: 生活 > 亲子/家教 > 家教理论与方法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本书作者将前言的脑科学研究与心理专业巧妙融合,重建育儿模板,帮助5-12岁孩子的父母快速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心理支持。书里的内容可能会让你内疚甚至懊悔,也会让你幡然醒悟,即从脑神经发育阶段与孩子的成长角度育儿,见证孩子的改变。本书用蜥蜴、狒狒、猫头鹰这三种小动物的比喻,生动地展示了儿童大脑的发育过程,让我们试着把孩子的大脑想象成一棵树,那些所谓的问题,其实是羽翼尚未丰满的小猫头鹰,不足以自信地俯冲下来安抚逃走的“蜥蜴”和暴躁的“狒狒”。<br/>【推荐语】<br/>权威度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作者全新力作。 作者从BBC资深记者、知名纪录片制作人转战心理健康领域,首创“蜥蜴、狒狒、猫头鹰”育儿法,将前沿的脑科学研究与心理专业巧妙融合。 需求度 本书适合谁读? 孩子处于5-12岁这一黄金成长期,想挖掘孩子成长潜力的家长。希望引导孩子,有效应对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考验与挑战。 内容特色 将复杂的大脑发育阶段通过三种小动物来行生动讲解。“蜥蜴”代表“生存脑”:一切来自于应激的、本能的反应,保障孩子的生存安全。“狒狒“代表“情绪脑”:和孩子的社交、成长记忆、语言,“猫头鹰“代表“智慧脑”:具备理性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想象力和学习能力。 将复杂的脑发育阶段育儿通过多元内容模块展现,让家长一目了然,轻松实践。 ※“大脑工具箱”板块遴选近40个来自权威、著名的脑科学、心理学专家、儿童心理治疗大师、大学教授及畅销书作者的智慧与经验 ※ “家长的思考”以案例的形式讲述家长遇到的养育难题、困惑,给出处理建议和方法  ※ “猫头鹰的智慧”附在每一章节结尾处,将本章精华重列出,方便家长掌握核心  ※“工具包小贴士”单元,有对于孩子的养育妙招,也有对于家长个人及原生家庭的治愈练习 ※ 列举了“培养情绪素养”的工具,比如情绪轮盘、红色代码等,对于棘手的养育问题,诸如分离焦虑、拒绝上学、霸凌、手机戒断等等,分析行为原因并给出应对之道。 内文双色印刷,搭配英式插图,版式疏朗,阅读体验轻松愉悦。<br/>【作者】<br/>凯特·斯维尔顿是英国最为人熟知的面孔之一。作为一名备受欢迎的播客和记者。 她是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2020年,凯特决定转换赛道,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现在凯特已经是一位合格儿童治疗师,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志愿参与临床实践,帮助有需要的孩子,也会为家长提供私人服务,帮他们找回家庭中的欢愉与和谐。 她的第一本亲子教育书《不存在所谓的“淘气”》曾荣登《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br/>
目录展开

目录

引言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第一部分 蜥蜴、狒狒、猫头鹰育儿法

01 从“蜥蜴、狒狒、猫头鹰”这一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理解孩子

02 蜥蜴、狒狒、猫头鹰在神经系统上扮演的角色

03 父母缓解压力的“猫头鹰”智慧,也是孩子成长的礼物

04 面对失控的“狒狒”,如何帮助孩子释放压力,保持平静

05 如何教会孩子安全地表达愤怒和管理情绪

第二部分 与你的孩子建立信任、安全、支持的关系

06 当我们与孩子建立更多的联结时,所谓的“淘气”即会消失

07 玩耍是孩子认识自我、改善自我的最好方式

08 迅速安抚“狒狒”,调动孩子“小猫头鹰”的诀窍

09 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决定着孩子形成怎样的自我意识

10 时时保持一颗同理孩子的心,孩子才可以同理他人

11 在“狒狒”掌舵的时候,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危机

12 如何说,怎样说,才能让孩子觉得你的话有分量

第三部分 来自现实中的更多考验

13 孩子的每个行为都事出有因

14 父母放下手机,是孩子远离屏幕和社交媒体的前提

15 如何应对孩子只愿独享来自父母的爱与关注

16 让孩子远离因原生家庭变故所带来的伤害

17 在育儿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尝试结交更多的同伴

致谢

累计评论(条) 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