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再造大唐电子书

细观郭子仪的一生,他在军事上并非以善战见长,反而治军不严,“一败于清水,再败于相州”,战绩不如李光弼。但郭子仪温和圆融,能宽厚处众,一批骄兵悍将皆俯首听命,成为朔方军的灵魂人物,更是稳定中唐政局的“定海神铁”。这是作为军事统帅更大的成功。 同时,郭子仪在政治上很有办法,他深知宦海沉浮之际修身自保的道理,化解了皇权的对功臣的猜忌,得以全其令名。与同时期的名将李光弼、仆固怀恩等相比,更见其政治智慧。

售       价:¥

纸质售价:¥35.10购买纸书

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5

作       者:穆渭生

出  版  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3-01

字       数:21.6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条)
本书是一部关于唐代名将郭子仪的传记作品。郭子仪是再造大唐的“中兴名臣”,也是功高震主的军事统帅,更是稳定中唐政局的“定海神铁”。 安史之乱的大变局,将戍边宿将郭子仪与朔方军推到时代的前台,奉命于危难之间,因缘际会,终成大功。他宽厚圆融,深得宦海沉浮之际修身自全的玄奥,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化解了皇权的猜忌,在有生之年,达到了帝制时代人臣权势与荣耀的顶峰。 作者穆渭生立足于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基础史料,结合碑志等其他文献,从家族世系、京城宿卫、戍守边塞、平定安史之乱、稳定朝政、名垂青史等角度,系统梳理了郭子仪“立马横刀赴国难”的一生。全书不仅对郭子仪的仕宦经历有诸多考辨,而且重描绘了时代背景及其演变。在人物与时代的互动中,彰显出郭子仪“历经起伏而忠心不改”的名臣风范。本书是一部史料可靠、叙事严谨的郭子仪传记。<br/>【推荐语】<br/>细观郭子仪的一生,他在军事上并非以善战见长,反而治军不严,“一败于清水,再败于相州”,战绩不如李光弼。但郭子仪温和圆融,能宽厚处众,一批骄兵悍将皆俯首听命,成为朔方军的灵魂人物,更是稳定中唐政局的“定海神铁”。这是作为军事统帅更大的成功。 同时,郭子仪在政治上很有办法,他深知宦海沉浮之际修身自保的道理,化解了皇权的对功臣的猜忌,得以全其令名。与同时期的名将李光弼、仆固怀恩等相比,更见其政治智慧。<br/>【作者】<br/>穆渭生,1954年生,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先师从黄永年先生学习历史文献学,后师从史念海先生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服过兵役,当过中学教师,曾任陕西教育学院人文环境系教授,现已退休。<br/>
目录展开

增订序言

引子 立马横刀赴国难

第一章 郭子仪家族世系

一、陕西华县“驸马村”

二、郑县郭氏的“家谱”

1.郭敬之再添男丁

2.郑县郭氏的祖根

3.郭子仪七代祖先[8]

三、英俊少年郭子仪

1.“人杰地灵”说华州

2.“教育养成”之背景

第二章 京城禁军宿卫官

一、武举及第入仕途

二、“左卫长上”之解读

三、军府官“知”宿卫履历

1.河南府城皋府别将

2.同州兴德府右果毅

3.汝州鲁阳府折冲都尉

四、官贵子弟“内府兵”

第三章 边疆风云练宿将

一、戍边之路“第一站”

1.“充桂管经略副使”

2.“远恶之地”岭南道

3.开元时期的岭南局势

二、“经略”安西的岁月

1.唐代西域军政机构

2.边关与丝路外贸

3.开元后期西域局势

三、“不教胡马度阴山”

1.盛唐的“阴山防线”

2.宿将休绩闻朝廷

四、“蕃汉劲卒”朔方军

1.从“行军”到“长住边军”

2.诸蕃部落兵(城傍制)

3.“骑战”与自然地形

第四章 “渔阳鼙鼓动地来”

一、盛唐的边疆危机

1.边防体制之演变

2.“杂胡”安禄山发迹[11]

3.唐玄宗养虎遗患

4.“将相之争”乱朝政[27]

二、渔阳鼙鼓惊《霓裳》

1.安禄山起兵反叛

2.叛军攻陷洛阳城

3.朔方军东进试锋

4.子仪公心荐光弼

三、朔方军横截河北

1.颜氏兄弟“敌后抗争”[1]

2.朔方军“嘉山大捷”

3.短暂的相持阶段

四、叛军西进陷长安

1.哥舒翰失守潼关

2.马嵬驿事变

3.皇太子北上灵武

4.郭、李同登宰辅位

第五章 辅佐广平王复两京

一、灵武新朝多艰难

1.郭子仪平定河曲

2.李泌彭原郡“献策”

3.房琯兵败陈涛斜

4.“永王璘事件”叙要

二、肃宗驾幸扶风郡

1.安庆绪杀父自立[1]

2.李光弼保卫太原[3]

3.唐肃宗的“心病”

4.郭子仪收复河东

三、收复两京奏凯旋

1.郭子仪兵败清渠

2.收复西京长安城

3.收复东都洛阳城

4.“二圣”返回长安城

四、史思明降而复叛

1.史思明首鼠两端

2.肃宗处置降敌官

3.“乌承恩事件”叙要

4.唐军相州大溃败

第六章 平叛战争之结束

一、朔方军易帅风波

二、叛军再陷洛阳城

1.李光弼退守河阳

2.唐军北邙山败绩

3.史思明父子相残

4.郭子仪出镇河中

三、肃、代之际的政局

1.宦官弄权的朝廷[1]

2.张皇后热衷“政治”

3.凌霄门之变

4.郭子仪畏谗自明

四、平叛战争之“胜利”

1.唐朝再请回纥兵

2.史朝义穷途败亡

3.“招降纳叛”乃“宸断”

4.河北藩镇之评议[12]

第七章 “一身系天下安危”

一、吐蕃打进长安城

1.唐蕃关系的恶化

2.国威沦丧失京城

3.郭子仪再复长安

4.上疏迎驾返西京

二、郭子仪绥靖河东

1.仆固怀恩父子反叛[1]

2.代宗信重郭子仪

3.奏请昭雪安思顺

4.河中府“躬耕百亩”

三、御强寇捍卫京畿

1.仆固怀恩“引寇”侵扰

2.恳辞尚书令的玄机

3.段秀实“教训”郭晞

4.郭子仪“单骑退敌”

四、建设京西北防线

1.铲除“狂人”周智光

2.朔方军移镇邠宁

3.京西北诸军镇形势

4.驻屯耕战保京畿

第八章 谥号“忠武”垂青史

一、老骥驰骋未“伏枥”

1.代、德朝边防形势

2.安置党项诸部落[3]

3.驻邠宁“折冲”敌寇[6]

4.防御回纥南下扰掠

二、“功高震主”臣子危

1.唐代宗铲除“权臣”

2.戏剧《打金枝》原型

3.“祖坟被盗”何羞辱

4.奏请追尊吴太后

三、盖棺论定谥“忠武”

1.唐德宗拆分兵权

2.“册太尉子仪”盛典

3.“汾阳王府”无秘密

4.寿终正寝陪建陵

四、显赫的军功豪族

1.郭子仪的兄弟们

2.郭子仪身后变故

3.忠诚的郭氏子弟

4.子仪孙女郭太后

附录

李白何处识子仪 ——兼正《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地名一误[1]

参考文献

初版自序

增订后记

累计评论(条) 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