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何氏腹象疗法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29.20购买纸书

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8

作       者:何龙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2-27

字       数:7.8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腹象疗法一书是作者对其父亲何常永先生腹部诊疗技术的总结,该疗法是何常永在家传腹部诊疗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临床实践验证、不断探索改良所创立的一门独特的中医外治疗法。此疗法诊依腹象,疗以五指,通过在腹部施术,通气道,和气机,祛邪扶正,对多种身心疾患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疗法的特色为心手合一、手随象动,诊疗一体、简洁直观、疗效肯定、舒适自然、经济实用,属无创伤、无毒副作用的“绿色疗法”。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篇,介绍腹部解剖、腹象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腹象、手法。下篇为病例篇,以病例方式介绍腹象疗法在各科的临床应用。<br/>【作者】<br/>何龙 男 1984年2月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工作,主治医师,何氏腹象疗法传承人。自幼随父习医,中学时代始系统学习腹象疗法,并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期间对腹象疗法行理论挖掘和临床疗效观察。在父亲指导下,很快便感悟到“心手合一”的境界,并将腹象疗法的精髓渗到针灸、推拿、用药等各个层面,临床工作十余年,深受患者及同事好评。擅长脑卒中、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等疾病的诊断与康复治疗。擅长运用象思维方法对亚健康状态行干预,在指导亚健康人群复健方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及工作经验。<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前言

上篇 理论篇

第一节 何氏腹象疗法概述

一、腹象疗法的形成背景

(一)中医经典奠定理论基础

(二)慧性思维下,心静神清而见象

(三)传统腹部诊疗手法中的创新与发展

二、何氏腹象疗法的治疗特点

(一)整体调理,深层治疗

(二)心手合一,明心见象

(三)辨象论治,化象疗病

(四)重视命门,把控升降

(五)身心同治,和气调神

(六)绿色安全,舒适自然

三、腹象疗法的治病原理

(一)道以通为顺

1.人体内部当通

2.人与自然当通

(二)人以和为贵

1.人与自然的和谐

2.人体自身系统的和谐

第二节 腹部解剖

一、腹部体表解剖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

(二)腹的范围及分区

1.腹部体表分区九区法

2.腹部体表分区四区法

3.腹部体表分区七区法

二、腹部局部解剖

(一)腹壁

1.境界

2.体表标志

3.层次结构特点

(二)腹腔

1.境界

2.腹膜腔内脏器

(三)腹部内脏神经丛

1.腹腔丛

2.腹主动脉丛

3.腹下丛

第三节 腹象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一、命门中心论

(一)命门含义概述

1.眼睛为命门

2.右肾为命门

3.两肾均为命门

4.督脉命门穴

5.两肾之间为命门

6.肾间动气为命门

7.练功特定位置为命门

(二)命门与脏腑的关系

(三)命门与经络的关系

(四)命门与元气、三焦的关系

(五)命门为人体生物磁场之中心

二、中医升降论

(一)升降运动是自然法则

1.互相对立

2.相互依存

3.相互转化

4.相互制约

(二)升降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1.命门为升降运动之动力

2.三焦为升降运动之通道

3.脏腑为升降运动之核心

(三)升降失调乃百病之渊蔽

三、病气论

(一)病气的概念

(二)病气的形成

1.失和

2.离其位

(三)病气对人体的影响

(四)病气与疾病的关系

(五)病气与腹象

第四节 腹象大要

一、象思维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

二、中医学中的舌脉取象

三、何为腹象

四、腹象与腹证

五、常见腹象及临床意义

(一)寒、湿、热、燥

1.寒性腹象

2.湿性腹象

3.热性腹象

4.燥性腹象

(二)硬、痞、满、软、散、陷

1.全腹部的腹象

2.上腹部的腹象

3.脐周部的腹象

4.下腹部的腹象

(三)其他腹像

第五节 手法大要

一、腹象疗法的诊治程序

二、腹象疗法的注意事项

1.对于患者的要求

2.对于医者的要求

三、腹象疗法的治疗反应

(一)腹象反应

(二)整体反应

1.排郁气反应

2.排便方面

3.饮食方面

4.睡眠方面

5.其他

四、腹象疗法的常用手法及临床应用

(一)一般手法

1.指揉法

2.指压法

3.拿法

4.拍法

5.抓法

6.捏法

7.缠法

(二)特色手法

1.擘指通经消痞法

2.剑指化癥破气法

3.三指玄颤深耕法

4.四指玄摩走经法

5.五指抓腹摇颤法

6.滚腹法

7.拿腹法

8.揉腹法

9.抓腹法

10.颤腹法

11.理腹法

12.梅花雀啄法

13.二指夹脊法

14.双手颤八髎法

15.温补命门法

16.推督脉

17.点穴法

下篇 实践篇

第一节 腹 痛

第二节 泄 泻

第三节 胃 痛

第四节 痞 满

第五节 吐 酸

第六节 积 滞

第七节 胆 胀

第八节 便 秘

第九节 厌 食

第十节 疳 证

第十一节 眩 晕

第十二节 不 寐

第十三节 郁 证

第十四节 狂 证

第十五节 痛 经

第十六节 月经后期

第十七节  瘕

第十八节 不孕症

第十九节 阳 痿

第二十节 淋 证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