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当代台湾人文学术九讲(1950—2010)电子书

☆ 1950—2010,重现战后台湾思想文化领域的曲折与变迁,读懂当代台湾各色思潮的前世今生 ☆ 60年的政治气候变幻与社会思潮变迁,世事流转,人文理念与学术风气如何与之适相呼应,又何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声与导火索? ☆ 资深历史学家20余年两岸交流经验,亲历台湾学界,遍寻档案文献,真实呈现台湾人文学术与社会思潮的发源与流变。 ------------------ ◆“去日本化”与“再中国化”,光复之初台湾社会文化的重建

纸质售价:¥84.30购买纸书

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7

作       者:王东、胡逢祥等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3-01

字       数:41.7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地方史志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描述了台湾从光复到21世纪初,其人文学术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思潮演、政治形势变迁的共生互动关系。全书系统地梳理了战后初期的“去日本化”和“再中国化”思潮,1950—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思潮、新儒学思潮,1970年代的“科际整合”思潮、文化“回归”思潮,1980年代的“中国化”思潮,以及1980年代以后的“本土化”思潮等重大社会文化思想的发源与流变。 全书共分九讲,深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氛围,探讨人文学术在不同背景下的问题意识、理论方法与发展路径等。在人文学术与政治、社会、思想、期刊著作、人际网络、机构社群与芸芸大众之间,析出有机的互动与紧张,力图从细节与整体上揭示60年来台湾人文学术的发展与其政治变迁、社会演、制度嬗变、思想脉动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br/>【推荐语】<br/>☆ 1950—2010,重现战后台湾思想文化领域的曲折与变迁,读懂当代台湾各色思潮的前世今生 ☆ 60年的政治气候变幻与社会思潮变迁,世事流转,人文理念与学术风气如何与之适相呼应,又何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声与导火索? ☆ 资深历史学家20余年两岸交流经验,亲历台湾学界,遍寻档案文献,真实呈现台湾人文学术与社会思潮的发源与流变。 ------------------ ◆“去日本化”与“再中国化”,光复之初台湾社会文化的重建 ◆ “威权主义”与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与激主义:1950—1960年代台湾政治领域与文化领域的思潮碰撞 ◆ 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延续“学统”与现实转型 ◆ 新儒学思潮的振起及其流播 ◆ 1970年代:当代台湾的“关键十年” ◆ 时政、学术、人文,作为意识形态阵地的杂志如何反映时代的张力? ◆ “核心—边陲”结构:思想困局与“边陲”的文化省思 ◆ 从“西望”到“回归”,社会风潮涌动下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 国民党的“本土化”改革与“党外”的兴起 ◆ 当代台湾的历史书写:话语、史观及其“建制化”   1950—2010年台湾人文学术的发源与演变,不仅有其内在的逻辑与轨辙,其问题意识、现实关怀、理论方法以及研究路径等,也都受到不同时期政治形势、社会转型、文化思潮、国际学术研究风气以及人事兴替等因素的深刻影响。 本书以台湾重大社会文化思潮的起伏以及政治情境的变迁为线索,分析各家各派的学术旨趣及思想意涵。将“二战”后台湾的政治、思想与学术团成一体,既同条共贯,又线索分明。<br/>【作者】<br/>王东,1963年生,安徽庐江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台湾研究院院长、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兼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党委书记、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教研室主任。兼任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客座教授、台湾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客座教授,曾赴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台湾“中研院”等学术机构行学术交流。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学史、史学理论及中国区域文化史。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客家通史”。著有《客家学导论》等作品。   胡逢祥,1951年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历史文献学会和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全国史学理论研究会会员和理事。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和学术文化史、史学理论、历史文献学教学和研究。出版《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等专著。<br/>
目录展开

前言

第一讲 “去日本化”与“再中国化”:战后初期台湾社会文化的重建

一、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渐进同化”政策和“皇民化”制度

二、国民政府的文化重建战略与“国语运动”

三、回归中华文化的总体战略及其实践路径

第二讲 文化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对垒:两种思潮碰撞下人文学术的走向

一、民族本位文化思潮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二、自由主义思潮与中西文化论战

三、两种文化理念对峙下的学术走向

第三讲 科学实证思潮与台湾人文学术的展开

一、史语所迁台与台湾人文学术的奠基

二、实证史风的盛行及其实绩

三、民族学研究的蔚兴

第四讲 新儒学思潮的振起及其流播

一、新儒学思潮的兴起

二、新儒学影响的扩大

三、新儒学在台湾的发展

四、1980年代后新儒学的再开展

第五讲 科际整合思潮与史学的社会科学化

一、人文学术研究风气的丕变

二、“科际整合”的倡导者——殷海光

三、史学社会科学化潮流的涌起

四、社会科学理论与台湾史学发展

五、社会科学方法与台湾的历史学

第六讲 从“西望”到“回归”:1970年代的思想转型与人文嬗变

一、“核心—边陲”结构下的思想文化困局

二、“核心—边陲”结构的松动与“边陲”的文化省思

三、思想转型与文学流变

第七讲 “回归”大潮下的学术转向: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运动

一、台湾人文社会科学的早期发展

二、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化”运动的展开

三、从方法论的反思向研究典范的转移

四、从“中国化”到“本土化”

第八讲 狂飙突进的“本土化”思潮:兴起、流布及其影响

一、“本土”“本土化”与国民党的“本土化”改革

二、“党外”的崛起与“本土”话语的建构

三、“中国结”与“台湾结”:“台湾意识”论的浮现

四、从“台湾文学”论到“台湾史”论:“本土化”推进的两翼

五、从“台湾主体性”“命运共同体”到“生命共同体”:文化民族主义的突进

六、“本土化”之后:台湾社会的种种迷思

第九讲 “本土化”思潮笼罩下的台湾史书写:话语、史观及其“建制化”

一、战后台湾史研究的展开

二、彰显“主体性”的台湾史书写及其话语建构

三、多元史观的建构

四、历史教育的“本土化”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日文文献

三、英文文献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