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绪 论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节: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节:《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上古时期
第一节:上古
第二节:春秋战国
第三节:秦
第三章:两汉
第一节: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二节:汉代实物
第三节: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56]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第二节: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第三节:南北朝实物
第四节: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隋、唐
第一节: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第二节:隋、唐实物
第三节:隋、唐之建筑特征[68]
第六章:五代、宋、辽、金
第一节:五代汴梁之建设
第二节: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南宋之临安
第六节: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第七节: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七章:元、明、清
第一节: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第二节:元代实物
第三节:明代实物
第四节:清代实物
第五节: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八章:结尾
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梁思成注释《营造法式》
编者前言
《营造法式》注释序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的编修
李诫
八百余年来《营造法式》的版本
我们这一次的整理、注释工作
我们在注释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我们整理工作的总原则
壹《营造法式》序、札子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
札子[1]
贰《营造法式》看详
《营造法式》看详
方圆平直
取径围
定功
取正
定平
墙
举折
诸作异名
总诸作看详
叁 总释、总例
卷一 总释上
宫
阙
殿 堂附
楼
亭
台榭
城
墙
柱础
定平
取正
材
栱
飞昂
爵头
枓
铺作
平坐
梁
柱
阳马
侏儒柱
斜柱
卷二 总释下
栋
两际
搏风
柎
椽
檐 余廉切,或作櫩,俗作檐者非是。
举折
门
乌头门
华表
窗
平棋
斗八藻井
勾栏
拒马叉子
屏风
槏柱
露篱
鸱尾
瓦
涂
彩画
阶
砖
井
总例
肆 壕寨及石作制度
卷三 壕寨、石作制度
壕寨制度
取正
定平
立基[1]
筑基
城
墙
筑临水基
石作制度
造作次序
柱础
角石
角柱
殿阶基
压栏石 地面石
殿阶螭首
殿内斗八
踏道
重台勾栏
螭子石
门砧限
地栿
流杯渠
坛
卷輂水窗
水槽子
马台
井口石
山棚脚石
幡竿颊
赑屃鳌坐碑
笏头碣
伍 大木作制度
卷四 大木作制度一
材 其名有三:一曰章,二曰材,三曰方桁。
栱
飞昂
爵头
枓
总铺作次序
平坐
卷五 大木作制度二
梁
阑额
柱 其名有二:一曰楹,二曰柱。
阳马
侏儒柱
栋
搏风板 其名有二:一曰荣,二曰搏风
柎 其名有三:一曰柎,二曰复栋,三曰替木。
椽
檐
举折
陆 小木作制度
卷六 小木作制度一
板门[1]双扇板门、独扇板门
乌头门[1]
软门[1]牙头护缝软门、合板软门
破子棂窗[1]
睒电窗[1]
板棂窗
截间板帐[1]
照壁屏风骨[1]
隔截横钤立旌[1]
露篱[1]
板引檐[1]
水槽[1]
井屋子[1]
地棚[1]
卷七 小木作制度二
格子门[1]
栏槛勾窗[1]
殿内截间格子[1]
堂阁内截间格子[1]
殿阁照壁板[1]
障日板
廊屋照壁板[1]
胡梯[1]
垂鱼、惹草
栱眼壁板
裹栿板[1]
擗帘竿[1]
护殿阁檐竹网木贴[1]
卷八 小木作制度三
平棋[1]
斗八藻井[1]
小斗八藻井
拒马叉子[1]
叉子[1]
勾栏[1]
棵笼子[1]
井亭子[1]
牌
卷九 小木作制度四
佛道帐
卷十 小木作制度五
牙脚帐
九脊小帐
壁帐
卷十一 小木作制度六
转轮经藏
壁藏
卷十二[1] 雕作、旋作、锯作、竹作制度
雕作制度
混作[2]
雕插写生花[1]
起突卷叶花[1]
剔地洼叶花[1]
旋作制度[1]
殿堂等杂用名件
照壁板宝床上名件
佛道帐上名件
锯作制度[1]
用材植
抨墨
就余材
竹作制度[1]
造笆
隔截编道[1]
竹栅
护殿檐雀眼网
地面棋纹簟[1]
障日䈳等簟
竹笍索[1]
卷十三 瓦作、泥作制度
瓦作制度[1]
结[2]
用瓦
垒屋脊[1]
用鸱尾
用兽头等
泥作制度
垒墙
用泥 其名有四:一曰[1],二曰墐[2],三曰涂,四曰泥。
画壁[1]
立灶[1] 转烟、直拔
釜镬灶
茶炉
垒射垛[1]
卷十四 彩画作制度[1]
总制度[2]
五彩遍装[1]
碾玉装[1]
青绿叠晕棱间装[1] 三晕带红棱间装附
解绿装饰屋舍[1] 解绿结花装附
丹粉刷饰屋舍[1] 黄土刷饰附
杂间装[1]
炼桐油
卷十五 砖作、窑作制度
砖作制度[1]
用砖[2]
垒阶基 其名有四:一曰阶,二曰陛,三曰陔,四曰墒
铺地面
墙下隔减[1]
踏道
慢道[1]
须弥坐[1]
砖墙
露道
城壁水道[1]
卷輂河渠口[1]
接甑(zèng)口[1]
马台[1]
马槽
井
窑作制度
瓦 其名有二:一曰瓦,二曰甍。[1]
砖 其名有四:一曰甓,二曰瓴甋,三曰,四曰㼾[1]。
琉璃瓦等 炒造黄丹附
青掍瓦 滑石掍、荼土掍[1]
烧变次序
垒造窑
柒 功限
卷十六 壕寨、石作功限
壕寨功限
总杂功
筑基
筑城
筑墙
穿井
搬运功
供诸作功
石作功限
总造作功
柱础
角石 角柱
殿阶基
地面石 压栏石
殿阶螭首
殿内斗八
踏道
单勾栏 重台勾栏、望柱
螭子石
门砧限 卧立柣、将军石、止扉石
地栿石
流杯渠
坛
卷輂水窗
水槽
马台
井口石
山棚脚石
幡竿颊
赑屃碑
笏头碣
卷十七 大木作功限一
栱、枓等造作功
殿阁外檐补间铺作用栱、枓等数
殿阁身槽内补间铺作用栱、枓等数
楼阁平坐补间铺作用栱、枓等数
枓口跳每缝用栱、枓等数
把头绞项作每缝用栱、枓等数
铺作每间用方桁等数
卷十八 大木作功限二
殿阁外檐转角铺作用栱、枓等数
殿阁身内转角铺作用栱、枓等数
楼阁平坐转角铺作用栱、枓等数
卷十九 大木作功限三
殿堂梁、柱等事件功限
城门道功限 楼台铺作准殿阁法
仓廒、库屋功限
常行散屋功限 官府廊屋之类同
跳舍行墙[1]功限
望火楼功限
营屋功限 其名件以五寸材为祖计之
拆修、挑、拔舍屋功限 飞檐同
荐拔、抽换柱、栿等功限
卷二十 小木作功限一
板门 独扇板门、双扇板门
乌头门
软门 牙头护缝软门、合板用楅软门
破子棂窗
睒电窗
板棂窗
截间板帐
照壁屏风骨 截间屏风骨、四扇屏风骨
隔截横钤、立旌
露篱
板引檐
水槽
井屋子
地棚
卷二十一 小木作功限二
格子门
栏槛勾窗
殿内截间格子
堂阁内截间格子
殿阁照壁板
障日板
廊屋照壁板
胡梯
垂鱼、惹草
栱眼壁板
裹栿板
擗帘竿
护殿阁檐竹网木贴
平棋
斗八藻井
小斗八藻井
拒马叉子
叉子
勾栏 重台勾栏、单勾栏
棵笼子
井亭子
牌
卷二十二 小木作功限三
佛道帐
牙脚帐
九脊小帐
壁帐
卷二十三 小木作功限四
转轮经藏
壁藏
卷二十四 诸作功限一
雕木作
旋作
锯作
竹作
卷二十五 诸作功限二
瓦作
泥作
彩画作
砖作
窑作
捌 料例
卷二十六 诸作料例一
石作
大木作 小木作附
竹作
瓦作
卷二十七 诸作料例二
泥作
彩画作
砖作
窑作
卷二十八 诸作用钉料例、诸作用胶料例、诸作等第
诸作用钉料例
用钉料例
用钉数
通用钉料例
诸作用胶料例
诸作用胶料例
诸作等第
玖 权衡尺寸表
石作制度权衡尺寸表
大木作制度权衡尺寸表
《梁思成林徽因讲故宫》
编者前言
壹 故宫的布局和概说
故宫的布局和概说
一、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二、内庭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三、外朝中路的配殿、楼阁
四、天安门、午门、太和门
贰 故宫南的天安门广场
故宫南的天安门广场
一、供皇帝祭天时出入的天安门广场
二、肇始于北宋汴梁御街的千步廊
三、大清朝的国门——大清门
叁 古代建筑的类型
古代建筑的类型
一、城及城楼
二、砖殿
三、佛塔
四、陵墓
五、桥
六、牌楼
七、庭园
肆 从传统建筑九个特征去认识故宫
从传统建筑九个特征去认识故宫
一、框架结构
二、斗栱
三、模数
四、标准构件和装配式施工
五、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六、色彩
七、庭院式的组群
八、有规划的城市
九、山水画式的园林
伍 从七个细节欣赏故宫
从七个细节欣赏故宫
一、台基简说
二、石栏杆简说
三、斗栱简说
四、琉璃瓦简说
五、柱础简说
六、外檐装修简说
七、藻井、天花简说
陆 元明清故宫营造
元明清故宫营造
一、元
二、明
三、清
柒 苑囿、离宫及庭园
苑囿、离宫及庭园
一、北海——北京城的发源地
二、团城——古代台的实例
三、北海琼华岛白塔
四、鼓楼、钟楼和什刹海
五、颐和园
六、圆明园
七、西苑
八、修建于康熙年间的热河行宫
捌 坛庙
坛庙
一、天坛——独一无二的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大殿
二、社稷坛——祭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
三、太庙3——皇帝祭祖的地方
四、雍和宫——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五、富有音乐旋律5的天宁寺塔
玖 平郊建筑杂录
平郊建筑杂录
一、卧佛寺的平面
二、法海寺门与原先的居庸关
三、杏子口的三个石佛龛
附录 近郊的三座“金刚宝座塔”
拾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一、我们的祖先选择了这个宝地
二、北京城近千年来的四次改建
三、北京的水源——全城的生命线
四、北京的城市格式——中轴线的特征
五、北京的交通系统及街道系统
六、北京城的土地使用——分区
七、北京城是一个具有计划性的整体
本书篇目出处索引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艺术二十讲
上篇:认识建筑
第1讲:建筑是什么
第2讲:中国建筑的沿革
第3讲: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第4讲:建筑的艺术
第5讲:中国建筑师
第6讲: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
中篇:不同种类的建筑艺术
第7讲:中国的佛教建筑
第8讲:佛教石窟造像
第9讲:敦煌壁画中的中国古建筑
第10讲:中国的塔
第11讲:店面——北平
第12讲:民居——山西民居
第13讲:桥——河北赵县安济桥
第14讲: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
第15讲: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第16讲:山西太原晋祠
第17讲:山东曲阜孔庙
第18讲:北京经典古建
下篇:建筑的体系秩序
第19讲:建筑的民族形式
第20讲:安居在有机秩序中
附录一:古建筑鉴别总原则
附录二:本书篇目出处索引
梁思成古建筑手绘赏析
第一章: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章:斗栱及其演变
第三章:塔的型类演变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
河南嵩山嵩岳寺塔
江苏吴县罗汉院双塔
四川宜宾县旧州坝白塔
北京西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第四章:宫殿布局
清故宫三殿
第五章:佛寺
河北蓟县独乐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山西大同县善化寺
山西榆次县永寿寺雨华宫
河北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
河北正定县隆兴寺转轮藏殿
河南登封县少林寺初祖庵
第六章:桥
河北赵县安济桥
河北赵县永通桥
第七章:曲阜孔庙
孔庙大成殿柱及柱础
孔庙奎文阁
孔庙碑亭
第八章:石窟
云冈石窟所表现之北魏建筑
齐隋建筑遗例
敦煌石室画卷中唐代建筑
第九章:陵墓
四川宜宾无名墓
河北昌平县明长陵
河北昌平县明长陵祾恩殿
清昌陵地宫
四川彭山县江口镇附近汉崖墓
汉墓石室
第十章:杂类
河南登封县告成镇测景台
河北正定县阳和楼
汉石阙数种
大雁塔门楣石画刻
汉画像石
汉明器
山西太原永祚寺砖殿
曲阳北岳庙德宁殿
云南井干构民居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